当前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行为心理学:刺激可以替代
行为心理学:刺激可以替代
发布时间:
2025-04-09 09:54
作者:
见山
分类:
心理建设
刺激可以替代 此前,我们已反复强调用刺激—反应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合理性,以后不再反复赘述。下面我们用字母S来代表刺激或者复杂的刺激情境,用字母R来代表反应。 我们曾说到,刺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影响力,它无处不在,而反应是有机体为了适应刺激带来的袭击而准备随时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方式。然而,我们再稍稍回味一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有些刺激第一次开始作用时,并不会使有机体产生任何反应,且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刺激以后也不会产生作用。不过,一种刺激本身不能使人产生应激反应,不代表它就无法使人产生应急反应,只要我们了解到刺激替代这样的事实。 举例而言,当我们把一束照明光打在手上时,我们的手不会做出任何反应,但是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让被试者看到这束光的同时,就用小幅度的电击刺激被试者的手,他就会有缩手的反应。把这个过程以一定频率重复过后,我们再亮出这束光的时候,被试者就会立即做出缩手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刺激替代的事实就产生了,本来不足以引起被试者反应的刺激,却让被试产生了应激反应。我们将之称为“刺激的条件化”,即便这种表述可能不太确切。当然,以上论述全部建立在对照明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与条件刺激相对应的是无条件反射。某些刺激能够引起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反应。如光线照射眼球,人的瞳孔会关闭,眼球会来回转动;再如膝跳反射,口中含酸会分泌唾液等。 不过,即便人有成千上万种无条件刺激,但与条件刺激相比,还是少之又少。在准备一篇长篇论文时,每个词语的选择,上下文之间布局的连贯性、严谨性,都需要被纳入考虑的范围,而这个过程当中所做出的反应都是条件刺激的结果。我们人对生产工具的使用反应,也是典型的条件刺激的结果。但是,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总数量不论怎样,都是无法统计的。 刺激替代,或称刺激的条件化,使得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刺激范围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在一种刺激使得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同时,对有机体施加另一种刺激,用以替代原有刺激对他的作用。当我们在讨论刺激—反应相关问题的时候,必须先弄明白这个刺激究竟是无条件刺激还是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即是会引起先天反应的刺激,如光线照射眼球后瞳孔的收缩反应;条件刺激是发生了刺激替代的刺激,如我们先天只有在品尝到酸性物质的时候,口中才会分泌唾液,但是在我们熟悉了这个刺激后,只要听到、闻到、联想到就会在口中分泌唾液,这个过程刺激被替代了。 反应亦可以替代 上节我们提到了刺激的替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反应的替代。刺激的替代已在前面多番举例,对大家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反应的替代大家还不熟悉,所以在脑海中多番联想也未必有答案。不过,实验已经告诉我们,反应的替代在有机体成长的过程中直至生命的尽头,都是会发生的。让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某只猫,此前在一个孩子面前引起了爱抚、亲昵的反应,但是今天,这只猫让这个孩子紧张起来,开始尖叫,并躲到了大人身后。期间,肯定发生了什么才会引起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后来,我们了解到,是这只猫在之前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抓伤了他,以致皮肤划伤流血,所以孩子的反应也变了。 在“猫”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没有改变时,人做出的反应却改变了,这就是反应替代的例子。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刺激替代和反应替代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若从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反应替代的研究价值较之刺激替代的研究价值,则要远远高出。我们生活环境所施加的刺激往往是持久作用的,我们被这些几乎固定不变的生活情境包围着,比如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而要替换这些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牵制,代价实在远远超乎人力所能及。这其中有我们需要照料的父母,需要时常体贴呵护的妻子、孩子,还有来自人际关系上的、工作上的各式各样的刺激。固定的生活圈使得我们疏于反省,懒于反省,对反省麻木,最后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些持久性刺激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加深彼此伤害的反应。我们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是失败的,不顺服的,这些失败的反应在破坏我们的体质,并让我们的精神变态。这个问题的指向意义是深远的,即我们是否能够在不改变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刺激替代),改变我们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反应替代),让我们在彼此的生活圈里做出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反应。为此,对反应替代的研究就成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希望。 然而在现有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研究员对反应替代是漠不关心的,他们只关心刺激替代。与条件反射一样,反应的抑制也是同样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对此忍痛割爱。
MBTI职业性格测试
性格色彩测试
九型人格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抑郁自评
社会适应能力
创业潜力测试
心理弹性测试
抗PUA能力测试
异性关注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