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语言有“替代品”吗?
语言有“替代品”吗?
发布时间:
2025-04-08 16:24
作者:
见山
分类:
心理建设
语言有“替代品”吗? 我们知道,在外界环境中,每一个物体和情境都被人们赋予了名称,这一点实在具有深远的重要性。词语不但可以将其他的单词、词组和句子唤起,在被人类适当地组织起来时,它们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功能,那就是唤起人类所有的操作行为。这种功能其实与言辞替代物体是相同的。就像迪安·威廉夫特每当饰演不能或不愿说话的人时,就会用一些物体作为传达心思和情感的道具,他会挎着一只装满物品的包,有所表达时,他就会将物品从包里取出来用以代替他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对他人的行动进行影响。假如我们对物体和言辞之间不具备“同义反应”的话,不知道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你的家中,你雇佣的保姆是罗马尼亚人,厨师是德国人,管家是法国人,而你只会讲英语,这个时候,如果不具备“同义反应”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你一定会陷于很无助的状态。由此,我们是不是已经意识到,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 就理论而言,人类本身对每个物体,一旦有了一种语言替代,他就可以通过这种组织工具来装载他周围的世界。当他一个人独处于一个房间,或者在黑暗中卧床休息时,对于这个语言世界,他是有能力进行操纵的。我们的很多发展正是这种操纵能力使然,即对那些并没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物体进行操作的能力。过去,人们认为“记忆”就聚集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就像那些玩具匣子里的小人,即便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随时都准备着跑出来。这样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在我们的咽喉等肌肉和腺体组织里,周围的世界被我们当作实际的身体组织而携带着。无管在什么时候,哪个组织只要受到适当的刺激,就会随时准备发生作用。而这种适当的刺激是什么呢? 词语形成的最后关键——动觉 言辞习惯的建立和手的操作习惯的建立是一样的。我之前也跟大家提到过,一旦一系列反应(手的操作习惯)围绕着一系列物体组织起来,在一系列原始的物体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进行整个系列的反应。为了更好地跟大家解释这一说法,我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我们知道,很多人第一次在钢琴上学习乐谱时,都是用一根手指,一个音一个音地弹奏。假如这个初学者是你,你正在学习弹奏“杨基歌”,当你弹奏它的曲调时,你一定会这样做:先看一下乐谱,看到音符G,就按下琴键弹奏它;接着你看到音符A,又按下A键;后来又看到音符B,便又去按下B键弹奏它等。在你面前的那些音符就是一系列的视觉刺激,它使你产生了反应,而且这反应是按照这一系列的视觉刺激组织起来的。虽然如此,在你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当然是有效练习),就算你的乐谱被人拿走,你一样可以准确地弹奏它。甚至在晚上看不清琴键的情况下,有人请你弹奏钢琴时,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弹奏乐曲,而且弹奏得和白天一样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你知道你做出的第一个肌肉反应,也就是在你开始弹奏乐曲时,你按下的第一个键替代了第二个音符的视觉刺激。所以,虽然是在晚上,但你在弹奏乐曲时也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这种现象也一样发生在言语行为方面。假如你在看小人书,读到(你的妈妈常常做出听众的样子)“现在——我——躺下——睡觉”,然后就对这几个词做出相对应的反应,也就是看到“现在”就做出“现在”的反应(反应1),看到“我”时,就做出“我”的反应(反应2),使整个系列进行下去。过了不久,说出“现在”这个词之后,它就变成了说“我”“躺下”等的运动(动觉)刺激。这一现象,对我们为什么能够脱离刺激世界,将我们听到和看到或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流利地讲出来,作了解释。来自旁观者的言语和朋友的提问,甚至我们所面临的所见所闻,对这一旧的言语组织都有触发作用。但人们却将此说成是“记忆”。
MBTI职业性格测试
性格色彩测试
九型人格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抑郁自评
社会适应能力
创业潜力测试
心理弹性测试
抗PUA能力测试
异性关注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