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心理学中的生物钟是什么
心理学中的生物钟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3-11 13:33
作者:
见山
分类:
心理建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每天清晨,无需闹钟的催促,差不多在固定的时间就会自然醒来;到了中午,即便没有看表,也会渐渐感到饥饿,渴望进食;夜晚来临,困意便会如期而至,催促我们上床休息。这种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精准调控着的身体节律,背后正是我们身体里神奇的 “生物钟” 在发挥作用。 生物钟,从广义上来说,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 “时钟”,它控制着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使其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对于人类而言,生物钟几乎参与调节着我们身体的方方面面,从基本的睡眠 - 觉醒周期,到体温、血压、激素分泌等生理指标的波动,再到情绪、认知能力等心理状态的起伏,无一不受其影响。 从生理基础层面探究,生物钟的 “核心装置” 位于大脑中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这一小小的区域,虽然体积不足一粒黄豆大小,却如同身体的 “节律指挥官”,由大约 2 万个神经元组成。它接收来自视网膜的光线信息,以此作为最重要的授时信号,进而通过神经通路和激素分泌,将时间节律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当光线照射视网膜时,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网膜 - 下丘脑束传至 SCN,SCN 据此调整自身的神经元活动节律,并进一步调控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水平。白天光照充足时,SCN 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使我们保持清醒;夜晚光线减弱,SCN 解除抑制,褪黑素分泌增加,引发困倦感,促使我们入睡。 生物钟对睡眠的调控最为人们所熟知。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生物钟倾向于遵循 24 小时左右的昼夜节律,在晚上 10 点至 11 点左右,随着褪黑素水平的上升,身体逐渐进入准备睡眠的状态,体温也开始微微下降,心率减缓,呼吸变得平稳深沉。进入睡眠后,生物钟依然忙碌,它精确控制着睡眠的不同阶段,包括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的交替循环,保障睡眠质量,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若是生物钟紊乱,比如长期熬夜、跨时区旅行倒时差等情况,就会导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白天嗜睡等睡眠障碍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日常功能表现。 除了睡眠,生物钟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功能。多项研究表明,在一天之中,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敏捷度等认知能力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节律性波动。一般来说,上午 9 点至 11 点,以及下午 3 点至 5 点这两个时间段,大脑处于相对高效的运转状态,此时生物钟促使大脑皮质处于适度兴奋,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传递也最为顺畅,适合进行学习、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相反,午后 1 点至 3 点,由于生物钟引发的餐后困倦以及体温略有下降等因素,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很多人会选择在此时小憩一会儿,以调整状态。 情绪状态同样受生物钟的牵制。一些人在清晨醒来时会感觉神清气爽、心情愉悦,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下午或傍晚,可能会莫名感到烦躁、焦虑或情绪低落,这背后可能就是生物钟在作祟。生物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着诸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左右我们的情绪基调。血清素在清晨时分泌较多,有助于提升情绪,带来轻松感;而随着白昼渐长,血清素水平逐渐下降,若此时再加上疲劳、压力等因素叠加,负面情绪便容易滋生。 在现代生活中,生物钟面临着诸多挑战。轮班工作是打乱生物钟的常见因素之一,从事医护、交通运输、警务等行业的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在夜间或凌晨工作,违背了正常的昼夜节律。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他们患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胃肠道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在干扰着生物钟。夜晚长时间暴露在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下,会抑制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昼,从而延迟入睡时间,破坏生物钟的正常节律。 随着对生物钟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在积极探索利用生物钟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方法。在医疗领域,“时间疗法” 应运而生,即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例如,对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在清晨人体血压高峰前给药,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波动;一些抗癌药物在特定的生物钟时段使用,能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同时减轻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自己的生物钟特点,合理安排作息、饮食、运动等活动,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心状态。 心理学中的生物钟就像一位隐匿在身体深处的时间管家,精心安排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节奏。尽管现代生活有时会打乱它的步伐,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尊重并呵护这一内在节律,就能让身体和心灵在自然的时间韵律中和谐共舞,享受健康、高效的生活。
MBTI职业性格测试
性格色彩测试
九型人格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抑郁自评
社会适应能力
创业潜力测试
心理弹性测试
抗PUA能力测试
异性关注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