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心理学知识:什么是固定型思维
心理学知识:什么是固定型思维
发布时间:
2025-03-10 13:09
作者:
见山
分类:
心理建设
在探索人类思维模式与个人发展轨迹的征程中,我们了解到成长型思维如熠熠星辰,指引人们迈向卓越,而与之相对的固定型思维,同样深刻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学习与成长路径,仿若一片隐匿在暗处的迷雾,悄然制约着前行的脚步。 固定型思维,作为一种与成长型思维相悖的心智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深入研究人类应对挑战、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提出。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内心笃定地认为,人的能力仿若出生时便被镌刻在命运的石碑上,是一种相对固定、难以通过后天努力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特质。 在面对挑战时,固定型思维的局限性展露无遗。想象一位学生面对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这题涉及复杂的几何证明与函数推导,超出了他平日解题的舒适区。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他,第一反应不是兴奋地迎接挑战,挖掘自身潜力,而是内心充满恐惧与抗拒。他担忧一旦尝试失败,就等于向自己和他人宣告自己能力不足,害怕这道难题成为暴露自己 “笨拙” 的证据。于是,他可能只是草草地扫一眼题目,便选择放弃,错过了提升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的宝贵契机。同样,在工作中,若接到一个全新且富有挑战性的项目,需要学习前沿的行业知识、整合陌生资源,固定型思维的职场人会焦虑不安,担心无法胜任而被质疑能力,宁愿推诿躲避,也不愿踏出舒适圈去拼搏一番。 挫折对于固定型思维者,犹如一记沉重的闷棍,将他们打入绝望的深渊。以一位怀揣写作梦想的人为例,当他辛苦撰写的稿件被出版社一次次退回,固定型思维便开始作祟。他不会将这些退稿视为打磨作品、提升写作水平的指引,而是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认定自己根本没有写作的天赋,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跨越这道鸿沟。这种消极的心态如同枷锁,禁锢他继续尝试、学习写作技巧、深入研究读者喜好的脚步,最终可能让写作梦想夭折在自我怀疑的泥沼里。 在学习场景里,固定型思维的弊端愈发显著。课堂上,这类学生倾向于机械记忆知识,只为应对考试,追求成绩表面的光鲜。一旦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就笃定是自己能力有限,而非反思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知识掌握是否扎实。他们鲜少主动提问、探索知识背后的深层逻辑,害怕提出 “愚蠢” 的问题惹人嘲笑,实则关闭了知识拓展与深化的大门。例如学习历史,他们死记硬背年代、事件、人物,却从不思考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果关系,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逐渐沦为枯燥乏味的任务,进步空间也随之受限。 从大脑神经科学视角洞察,固定型思维如同给大脑的成长按下了 “暂停键”。当个体被固定型思维主导,面对困难选择退缩,大脑中神经元建立新连接的活跃度大幅降低。因为缺乏挑战与新知识的刺激,那些负责创新思维、复杂问题解决的脑区得不到充分锻炼,逐渐趋于 “慵懒” 状态。与之对比,成长型思维促使大脑积极应变,神经元频繁 “交流协作”,不断开辟新的神经通路,让大脑功能持续升级。 在职业晋升之路上,固定型思维更是常常成为绊脚石。职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知识快速更迭,需要员工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固定型思维的员工因害怕犯错、担心新尝试暴露短板,往往故步自封。面对新兴的数字化办公工具,他们不愿主动学习,依旧依赖旧有模式;遇到需要跨部门协作、拓展业务领域的任务,他们因害怕走出熟悉领域而畏缩不前,久而久之,职业发展停滞,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只能在原地踏步,陷入职业发展的 “死胡同”。 认识到固定型思维的存在并非让我们陷入沮丧,而是开启转变的前奏。每个人内心或许都潜藏着固定型思维的影子,关键在于觉察与打破。当我们察觉到自己面对挑战时的退缩、遭遇挫折后的消极,便是觉醒的时刻。我们可以尝试从小事做起,主动迎接一个微小的挑战,像学习一道新菜品、尝试一种新运动,无论结果如何,关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当挫折来临,换个视角,把它当作成长的邀请函,剖析问题,汲取经验。如此,便能逐渐松动固定型思维的根基,向着成长型思维转化,挣脱束缚,在人生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开启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篇章。
MBTI职业性格测试
性格色彩测试
九型人格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抑郁自评
社会适应能力
创业潜力测试
心理弹性测试
抗PUA能力测试
异性关注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