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趁着年轻,多做自己喜欢的事
趁着年轻,多做自己喜欢的事
发布时间:
2025-08-27 10:25
作者:
一页书
分类:
文化常识
清晨六点的海边,我见过最动人的画面:二十岁出头的女孩背着画板,在礁石上支起画架,海浪漫过脚踝时她笑着往后退,手里的画笔却没停,将橘红色的朝阳、泛着金光的海面,一点点揉进颜料里。后来聊起才知道,她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周都会早起两三次来海边写生 ——“专业课要学软件、练建模,可只有握着画笔时,我才觉得心里的光被点亮了。” 这份为喜欢之事早起的热忱,让我想起一句话:年轻的珍贵,从不是因为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而是因为我们还有勇气为热爱 “浪费” 时间,还有底气在喜欢的事里试错、成长,不被 “应该做什么” 的规训困住。 人这一辈子,总在不同阶段被推着走:小时候被期待 “好好学习”,长大后被催促 “找稳定工作”,成家后被提醒 “要承担责任”,等到白发苍苍时,才会突然想起:那些曾经想做却没做的事,那些因为 “没时间”“没天赋”“怕失败” 而放弃的爱好,早已成了心里的遗憾。而年轻,恰恰是对抗这份遗憾的最好时机 —— 我们有精力熬夜改完喜欢的剧本,有勇气带着相机去陌生的城市旅行,有底气在 “不务正业” 的尝试里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就像作家三毛说的:“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趁我们还能 “认真地年轻”,别让 “以后再说”,变成 “再也没说”。 年轻的试错成本,是未来最珍贵的 “沉没成本” 很多人不敢做喜欢的事,是怕 “做错了怎么办”“浪费时间怎么办”。可年轻的好处,恰恰在于 “试错成本低”—— 二十岁时学吉他,哪怕最后没成为音乐人,也能在朋友聚会时弹唱几首歌,给生活添点乐趣;二十五岁时尝试写小说,就算没出版,那些熬夜写下的文字,也会悄悄锻炼你的表达力,让你在后来的工作报告里更会讲故事;三十岁前创业做喜欢的手作,哪怕最后店铺关门,你也摸清了市场逻辑、学会了与人沟通,这些能力总会在未来派上用场。 我认识一位叫小宇的男孩,大学读的是机械工程,却偏偏痴迷于汉服设计。起初他不敢告诉家人,只能用生活费偷偷买布料、学剪裁,周末躲在宿舍里缝衣服。有次他熬夜做的汉服被同学嘲笑 “不务正业”,甚至有人说 “男生穿汉服很奇怪”,他难过了好几天,却没舍得放弃。后来他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了很多喜欢,有人问他能不能定制,他才慢慢开始接小订单。毕业后,他没有按 “预期” 进工厂,而是租了个小工作室,一边做汉服,一边拍短视频分享设计理念。如今三年过去,他的工作室有了 3 个员工,还和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了新系列 ——“如果当初怕失败,我现在可能还在对着机械图纸发呆,永远不知道自己原来能把喜欢的事做成事业。” 其实年轻时候的 “试错”,从来不是真的 “浪费”。那些在喜欢的事里摔过的跟头、花过的时间,都会变成你的 “隐性资产”:学摄影培养的审美,会让你在选衣服、布置房间时更有品味;练舞蹈锻炼的专注力,会让你在工作时更能沉下心;哪怕是喜欢追剧,认真研究过的剧情结构、人物塑造,也会让你在与人交流时更有话题。就像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做喜欢的事也一样 —— 早一点开始,就多一点机会让热爱长成支撑你未来的力量。 喜欢的事,是对抗生活庸常的 “精神锚点” 成年人的生活,总有太多 “不得不做” 的事:挤早高峰的地铁、改无数版的方案、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重复又疲惫。而喜欢的事,就像暗夜里的一盏灯,能让你在庸常里找到喘息的空间,在疲惫时找回心里的温度。 我的表姐是一名护士,每天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值夜班时要频繁查房,遇到紧急情况要立刻抢救,下班回家后常常累得不想说话。可她有个坚持了五年的爱好 —— 养多肉。她的阳台被分成了 “多肉小花园”,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阳台里给多肉浇水、换盆、拍照。有次她值完 24 小时夜班,脸色苍白地回到家,却先去阳台看她的多肉,发现有棵 “玉露” 冒出了新根,瞬间笑了出来:“再累的时候,看到这些胖乎乎的小家伙,就觉得心里踏实。” 对她来说,养多肉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给情绪充电的方式 —— 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她能暂时放下工作的压力,专注于眼前的生机,这种 “心流时刻”,让她有勇气面对第二天的忙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心理韧性”,指的是一个人面对压力时的恢复能力。而喜欢的事,正是培养心理韧性的 “沃土”:喜欢跑步的人,会在奔跑中释放压力,让坏情绪随汗水蒸发;喜欢读书的人,会在文字里找到慰藉,让迷茫的心得到指引;喜欢做饭的人,会在翻炒的烟火气里找到成就感,让孤独的夜晚变得温暖。就像作家汪曾祺说的:“人活着,总得有点兴致。”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 “成功” 是赚很多钱、有很高的地位,可后来才发现,能在疲惫的生活里守住一份喜欢,能在一地鸡毛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才是更难得的幸福。 别让 “借口”,偷走你喜欢的可能 “我没时间做喜欢的事”“我没天赋,做了也没用”“别人会觉得我不务正业”——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人把 “没做喜欢的事” 归咎于外界因素,可其实,真正阻碍我们的,是自己的 “犹豫” 和 “恐惧”。 关于 “没时间”,其实只是优先级的问题。你可以每天花两小时刷短视频,却说 “没时间学喜欢的乐器”;你可以周末睡一下午,却说 “没时间去看喜欢的展览”。真正想做的事,从来不需要 “等有时间”,而是要 “挤时间”。就像我的朋友阿泽,是一名程序员,每天要写代码到晚上九点,却坚持每天睡前写半小时小说。他说:“我不会等到‘有空’才写,而是把写小说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哪怕只有半小时,也能写几百字。” 三年下来,他已经写了两本短篇小说集,虽然没出版,却在网上收获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关于 “没天赋”,其实大多是 “自我设限”。你不必成为专业选手,也可以喜欢画画 —— 哪怕画得不好,也能在纸上表达自己的情绪;你不必成为歌手,也可以喜欢唱歌 —— 哪怕五音不全,也能在洗澡时大声唱自己喜欢的歌;你不必成为作家,也可以喜欢写作 —— 哪怕只是记录生活,也能在文字里留下回忆。就像画家梵高,年轻时学画画时被人说 “没天赋”,可他依然坚持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最终留下了《向日葵》《星空》等传世名作。天赋决定了你的 “上限”,但热爱决定了你的 “下限”—— 只要你愿意开始,哪怕走得慢一点,也比站在原地遗憾好。 关于 “别人的眼光”,其实只是 “过度在意”。你喜欢穿汉服,有人说 “奇怪”,可也会有人觉得 “好看”;你喜欢做手工,有人说 “没前途”,可也会有人为你的作品买单;你喜欢旅行,有人说 “浪费钱”,可你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都是别人拿不走的财富。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怕被别人否定,可后来才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你自己怎么活。就像演员周迅说的:“我从来不想讨好所有人,我只想做我自己喜欢的事。” 写在最后:年轻,就是用来 “喜欢” 的 海边的朝阳又一次升起时,那个女孩依然在礁石上画画,只是她的画架旁多了几个同样背着画板的年轻人 —— 他们笑着交流技巧,偶尔一起拍海边的日出,画面里满是青春的鲜活。我突然明白,年轻的意义,从来不是按部就班地完成 “人生清单”,而是有勇气去探索、去体验、去热爱那些让你眼睛发光的事。 趁着年轻,去学一首喜欢的歌吧,哪怕只是唱给自己听;去走一段喜欢的路吧,哪怕只是周边的小镇;去做一件 “不务正业” 的事吧,哪怕只是为了开心。别等老了以后,才对着旧照片感叹 “当初要是做了就好了”;别让 “应该做什么”,遮住了 “想要做什么” 的光芒。 年轻也只有一次。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趁我们还能为喜欢的事心动、为热爱的事坚持,就大胆去做吧 —— 那些你为喜欢之事付出的时光,终将变成你生命里最珍贵的回忆,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想起年轻时的自己,能笑着说:“真好,我没辜负那些喜欢。”
MBTI职业性格测试
性格色彩测试
九型人格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抑郁自评
社会适应能力
创业潜力测试
心理弹性测试
抗PUA能力测试
异性关注度测试